台南市

臺南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位於臺灣西南部的嘉南平原,面積2,192平方公里,人口約188萬。其西面臺灣海峽、東臨阿里山山脈、北接嘉義縣、南與高雄市為界。轄區原分屬臺灣省轄之臺南市和臺南縣,2010年12月25日後合併升格改制為直轄市。

臺南市的建城歷史可上推至1620年代,為臺灣最早建立的城市,今有「古都」之稱,也是「臺灣」一名的發源地;清代設臺灣府治於此得名「府城」,臺南市自19世紀為臺灣全島的政治、經濟中心。近代則為臺灣南部的核心城市之一,亦是臺灣的文化中心及教育中樞,更有台灣文化首都之名。

★歷史:

臺南市在17世紀以前,是台灣平地原住民西拉雅族的生活領域,所謂的「西拉雅四大社」皆位於此。自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以大員為其國際貿易據點、赤崁為行政中心以來,歷經荷蘭統治、明鄭時期、清治時期,臺南市成為島內首府達200餘年。

清治末期至日治中期,臺南與臺北發展為臺灣南北兩大都市,然日治時期以後,由於安平港因淤塞致其航運功能不再,都市發展受到影響。至1970年代時,臺南已居臺北、高雄、臺中之後,為臺灣第四大城市。2010年原省轄臺南市、縣合併改制直轄市,現為中華民國六個直轄市之一。

史前時期

雖然臺南市開市歷史在臺灣本島最早,但地質卻很年輕。末次冰河期(約2萬年前)時海平面下降,臺灣一度與亞洲大陸相連。此後海水升降數次,1萬年前時嘉南平原又在海面之下。 17世紀前,此地世代為西拉雅族領土,而部分排灣族及西拉雅族混居地則為瑪家王國領土。17世紀時,荷蘭東印度公司人員抵達時,今臺灣西南部仍為成群羅列的洲潟海岸,稱為台江內海。潟湖外側有北線尾與大員等沙洲島嶼,內陸則有原住民赤崁社(Saccan)。台江內海兩岸彼此隔海約4公里、深3至14公尺。

荷治時期

在荷蘭人到來之前,臺南許多地區已有臺灣原住民聚落及漢人暫居地,但真正具有城市雛型者為1620年代所建立的大員市鎮(荷蘭語:stad Tayouan,今安平區)。臺南市發展成為城市係由荷蘭人之手,荷人於大員建立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作為全島統治區統治中心。當時族群主要分為:歐洲統治者、屬於南島語系的原住民,以及荷人招募而赴台作為勞動力來源的中國移民。 荷人亦向赤崁方面的原住民購地,興建普羅民遮城(今赤崁樓)並規畫市街,現在的民權路即是當時規劃的幹道,往後臺南市即承襲此脈胳發展,然而今日市境內荷治遺跡已所剩無幾。

明鄭時期

1661年,明鄭鄭成功自鹿耳門水道進入台江內海,以取得「反清復明」的基地為由,向荷人宣戰並獲勝,得到臺灣的鄭氏敕詔赤崁改稱「東都明京」並設立承天府,大員改稱「安平鎮」,全島設立一府二縣。鄭成功逝世後,世子鄭經繼任延平王,改東都明京為東寧,仍繼續於台南興水利、課農桑、安撫原住民等等,並由將領陳永華建議於寧南坊興建文廟,是為全臺首學。現時一些地名仍為當時的遺蹟,例如以鄭成功部將林鳳為名的林鳳營、或是左鎮等。

清朝時期

1684年,清朝派遣施琅攻取臺灣,明鄭滅亡,改明鄭的承天府為臺灣府,在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將省會遷往臺中之前,臺南一直是全臺首府。

清康熙23年,清廷頒布渡臺禁令,僅准漳泉地區做有限度的移民,至乾隆41年後,渡臺禁令已形同虛文,於是大量漢移民湧入,臺南市亦由原漢混居漸漸成為漢人城市,原住民不是漢化就是遷居他處。乾嘉年間,府城三大商業貿易組織「三郊」的興起、壯大,為臺南黃金時期,享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名。 1865年,臺灣由於天津條約開港,安平港成為清帝國開放國際通商的口岸之一,英商於安平設德記、和記洋行,隔年另開雞籠、打狗兩港,而有正、副港之稱。清代後期,昔日波光粼粼的臺江海岸,因發生大風雨,大量河沙注入臺江內海,千里汪洋盡成海埔新生地。臺灣地勢改變,海沉陸浮,港口消失,使臺南漸失海運地位。

臺灣民主國時期

1895年4月,《馬關條約》簽訂,臺灣、澎湖割予日本。5月,臺灣巡撫唐景崧發布「臺灣民主國獨立宣言」,共和國政體的臺灣民主國成立。未幾,唐景崧內渡中國大陸,同年6月下旬,義勇軍在臺南擁立原大將軍劉永福為第二任大總統,以臺南為都,設總統府於大天后宮。學者將劉永福在台南所建的政權稱之為「台南共和」(Tainan Republic)或「第二共和」(Second Republic)。10月下旬兵敗陷落。

日據時期

臺灣民主國抗日失敗後,臺南士紳推舉英國牧師巴克禮於1895年10月20日會見日軍,翌晨引領入城、台灣日據時期開始。在日本施政下,1900年11月29日臺南至打狗間鐵道開通,臺南廳舍(後改為州廳)、地方法院等公家機關相繼成立。稍後的市區改正、台南運河開通、臺南驛改建,使臺南有了現代化都市的雛形。1920年臺灣市制實施,臺南合併鄰近地區如安平等地,設立臺南州轄臺南市,兼作州廳所在地。

二次戰後時期

1945年3月,臺南市受到二戰盟軍猛烈轟炸,市區受到極大破壞,部分史蹟與公共建築在當時燒燬,同年8月,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中華民國接管臺灣,改臺南州為臺南縣,州轄臺南市改制為省轄市,從而與臺南縣分離;1946年,臺南縣安順鄉併入臺南市,改為安南區,形成了省轄市時期的行政區範圍。在此時期,原城區週圍闢建了許多眷村,有大量外省人遷入,二二八事件發生後,臺南市亦有士紳多人遭捕殺。

二次世界大戰戰後,臺南市先後於仁和、安平工業區發展輕工業。1968年起臺南市政府開始市地重劃,其中第四期的竹篙厝與第五期的安平等區面積較廣,為1970年代至2000年代城區擴展的主要地帶。同時因城區向東發展、東鄰的臺南縣永康鄉(1990年代升格為臺南縣永康市,今為臺南市永康區)工業發達,使得永康人口快速增加,並與東區相連一片。1990年代,中央政府選定在臺南設立南部科學園區、加上地方政府興建的科技工業園區,吸引龐大就業人口、使臺南成為目前臺灣少數社會增加為正值的縣市。

現代

2009年6月29日,中華民國行政院審議通過「臺南縣市合併改制直轄市」案。2010年12月25日,原省轄臺南市、縣合併改制為直轄市,名為臺南市;原省轄臺南市、縣政府,分別改為臺南市政府的永華市政中心與民治市政中心。

2013年8月28日,國際棒球總會會長Riccardo Fraccari和臺南市政府簽約,由臺南市取得三屆IBAF世界盃少棒賽的主辦權。2015年夏秋,臺南市出現登革熱疫情,初時不嚴重,8月後開始大流行,至10月累積有1萬8千人感染,78人死亡。

2016年2月6日,台南市在舊曆年前夕遭遇了高雄美濃地震,部分房屋嚴重倒塌,是此次地震死傷慘重的重災區。

★地理:

臺南市位於臺灣島的西南部,嘉南平原的核心位置,中西部為鹽水溪、曾文溪淤積平原,近三百年來增加大量土地,平坦適合農作。地勢平緩且有大小河川橫亙;東側有丘陵,屬於阿里山山脈的尾段,有部分丘陵、山地分布。最高峰為大凍山(標高1,241公尺)。西側臨臺灣海峽,有40餘公里的海岸線。在歷史上沿海地帶曾有倒風內海、臺江內海等潟湖,但多已陸化,2009年於當地設立以濕地保護為主的台江國家公園。

★地貌:

南瀛大地貌最徹底改變的當屬清道光三年(1823年)的嘉南大水患。此次大水山洪挾帶大量土石泥沙沖入台江及倒風兩大內海,不但使曾文溪改道、鹽水溪南移,更將內海及濱海口全部填成陸地─北從鹽水港、下營茅港尾、蔴荳港到西港、安定港口、永康洲子尾以西全部陸化。今日安南區至北門區六區大部分土地均屬之,也是「鹽分地帶」名稱之來源。

臺南臺地位於市區東部,為一孤立橢圓形切割臺地,北界有曾文溪、南端有三爺宮溪,永康區六合里附近之臺地稱橄欖山,東側以明顯的臺地崖與大灣低地相接,此崖即為後甲里斷層。西方則逐漸降低,而移化為安平平原。地長軸約12公里,東西寬4公里餘,臺地本稜線均維持在海拔25~30公尺的高度,最高點在永康區網寮、第一公墓一帶,海拔達40公尺;因臺南臺地目前已開發,人類建築對地形破壞極大。相較之下,天然河川的切割度甚小,流量也不豐,多已成為道路下的排水道。

大灣低地位於臺南臺地東邊,大部分屬臺南市永康區境,西緣以明顯的南北向臺地崖與臺南臺地相接,其長度約12公里半,寬約3公里,標高大部分在10公尺以下。由於聚落的開發,大灣低地與臺南臺地的分界處已漸模糊。

安平平原位於臺南市西部濱海處,為新近隆起的海岸平原,平原高度均維持在海拔2~3公尺左右,並成為曾文溪三角洲一部分。此區在荷治時期仍為臺江內海潟湖,外緣有細長的鯤鯓形砂嘴。之後潟湖逐漸成為海埔新生地,今已為臺南新市政中心所在地。

★行政區劃:

現今臺南市共37區,係承襲縣市合併前原臺南市的6區、及原臺南縣的31鄉鎮市而來。區下轄752個里、14,687個鄰。由於現有行政區數目偏多,市政府已著手整併計畫。臺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中正大學的研究報告建議,臺南市由37區合併為11區,平均每個區人口有17萬人。

台南行政區域,美加翻譯社

底下是台南市瑣轄各區名字。其中所屬地區標示的臺南地區係指合併改制前舊臺南市所領有之行政區,而溪南地區及溪北地區係依照曾文溪與各行政區的相對位置作劃分,又海線地區是以往日本時代北門郡轄區各區,俗稱「鹽分地帶」的舊台南縣海線地區。

中西區、東區、南區、北區、安平區、安南區、永康區、歸仁區、新化區、左鎮區、玉井區、楠西區、南化區、仁德區、關廟區、龍崎區、官田區、麻豆區、佳里區、西港區、七股區、將軍區、學甲區、北門區、新營區、後壁區、白河區、東山區、六甲區、下營區、柳營區、鹽水區、善化區、大內區、山上區、新市區、安定區。

台南翻譯 台南市翻譯 美加翻譯社 美加翻譯公司

 

台南 翻譯社-推薦翻譯社/翻譯社推薦 Copyright © 2000~2025 |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106和平東路一段16號7樓(捷運古亭站50公尺) | 電話:(02)8369-2491

電子信箱:service@megatran.com.tw; t83692491@gmail.com | 傳真:(02)2363-4309